Visa、万事达好日子到头了?稳定币正在抢生意
这些行业内的密集动作,共同构建了一个日益成熟、功能强大的稳定币支付网络,直接对Visa和万事达卡所依赖的传统支付路由构成了强劲的竞争。
Visa与万事达卡的“反击”与策略
面对稳定币的冲击,Visa和万事达卡正在积极调整战略,试图从“老式的收费者”转变为“各类数字交易的骨干”,即便这些交易最初旨在绕开它们。
主要应对策略包括:
融合与共存: 两大巨头不再将稳定币视为纯粹的对手,而是试图将其“吸收”到自身网络中。它们历史上有通过整合竞争对手来保持定价权的先例,此次亦是如此。
技术升级与服务拓展:
稳定币结算与加密卡: 大力推广其在稳定币结算和加密关联卡方面的能力。
跨境支付: 强调在跨境支付方面的优势,这与稳定币的流行用例重叠。
代币化技术: 利用其已有的代币化技术(例如,模糊账户信息以保护消费者),并将其扩展到加密资产。Visa 首席产品和战略官杰克·福雷斯特尔(Jack Forestell)表示,虽然目前代币化主要基于银行账户或信用额度,但“绝对没有理由不能是稳定币或其他加密货币”。
投资与合作: Visa Ventures 投资了稳定币基础设施提供商 BVNK。万事达卡加入了 Paxos 全球美元网络,支持机构铸造和赎回 USDG 等稳定币,并支持 Fiserv 的 FIUSD、PayPal 的 PYUSD 和 Circle 的 USDC。
灵活的支付路由: 万事达卡正在探索更精细的支付路由控制,例如小额交易走支票账户,大额交易走信用额度,特定商家的交易可能从加密钱包中扣款——所有这些都与一个单一的支付身份绑定。
万事达卡首席产品官乔恩·兰伯特(Jorn Lambert)认为,稳定币的出现更多是关于“新的用例和新的机会”,而非“取代现有系统”,尤其是在汇款、支付和企业对企业支付领域。
稳定币普及面临的挑战
尽管稳定币前景广阔,但要完全颠覆传统卡网络,尤其是在美国,仍面临诸多挑战:
消费者习惯与福利: 美国消费者习惯了信用卡提供的奖励、欺诈保护和便捷的信用获取,这些是稳定币目前难以完全替代的优势。
认知与信任: 对于许多普通消费者而言,加密货币仍然陌生甚至可疑,稳定币余额目前也未享受FDIC保险等传统金融保护。
商家风险与合规: 采用新支付技术可能给商家带来合规、税务和运营风险,这需要时间和教育来克服。
监管框架的完善: 尽管美国国会正推进《GENIUS 法案》等稳定币监管立法,这代表着朝着监管迈出了重要一步。然而,一个完整的、全球统一的监管框架仍在建设和完善之中,这给稳定币的大规模普及带来了显著的不确定性。
缺乏全球共识: 各国和地区在稳定币的定义、发行、储备金要求、反洗钱(AML)和了解你的客户(KYC)标准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例如,欧盟的MiCA(加密资产市场)法规已相对成熟,而美国则仍在联邦和州层面探索不同的路径。这种碎片化和缺乏全球协调的现状,使得稳定币发行方和使用方难以在全球范围内无缝运作。
合规成本与风险: 对于跨国运营的稳定币发行方来说,要同时遵守多国不同且有时相互冲突的法规,其合规成本将极其高昂且复杂。这种不确定性也增加了潜在的法律和监管风险,可能导致未来的罚款或业务受限。
机构顾虑: 传统金融机构、大型企业以及更广泛的投资者,在缺乏明确、稳定的法律和监管指引下,往往会保持观望态度。他们担心未来政策的变动会影响其资产安全或操作合法性,从而限制了稳定币在主流金融体系中的大规模集成和应用。
消费者保护疑虑: 尽管一些法案致力于保护消费者,但与传统银行存款的联邦保险相比,稳定币的消费者保护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和统一,这可能会影响普通用户对其安全性的信心。
稳定币能否完全颠覆传统支付体系?
那么,Visa和万事达卡是否会被稳定币颠覆?从目前来看,更可能是一种“演变”而非“彻底颠覆”。
历史表明,无论是移动钱包还是“先买后付”等新型支付方式的出现,都曾引发“颠覆”的警告,但最终都演变成了现有巨头的适应和整合。Visa的福雷斯特尔指出,虽然加密原生用户可以来回发送资金,但若要实现日常用途的广泛普及,就需要“超大规模的连接性”,而这正是Visa和万事达卡能够提供的最佳“入口”。
支付巨头们正利用其庞大的用户基础、全球商家网络、强大的风控能力和品牌信任,将稳定币这种新工具吸纳进其现有生态系统,并为此积极投资和调整技术架构。它们的目标是,让稳定币成为其现有“管道”中的一种新“价值”形式,而非完全替代。
因此,短期内稳定币“一夜之间”完全取代现有卡网络的情景不太可能发生。然而,稳定币带来的压力将持续迫使Visa和万事达卡进行深刻的战略调整和技术创新。未来的支付格局,很可能是一个融合了传统基础设施与区块链技术的混合生态,而 Visa 和万事达卡正积极争取在其中继续扮演核心角色,但它们必须适应并整合这些新的“加密管道”,以保持其在数字支付领域的领导地位。
本文由币圈网发布,不代表币圈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rcns.cn/news/bh59dqv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