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币圈新闻 > 新闻

BGX注资后亏损到盈利 香港Web3新阶段下OSL之路再难复制?

Jessy,据悉

6月27日,OSL集团(0863.HK)透露,其计划收购支付公司Banxa的全部股份,出资约4.867亿港元。6月26日,香港发布《香港数字资产发展政策宣言 2.0》,该政策提出以 “LEAP” 框架为核心的四大战略方向,其中P代表着伙伴关系,强调区域与国际合作。而此次OSL收购Banxa,本质上看中的也是Banxa手持45张能够支持其在全球这些地方开展业务的牌照,而且也符合OSL接下来大力发展PayFi的规划。

根据2024年的财报信息显示,OSL集团实现了成立后的首年盈利。OSL集团旗下的交易所OSL是香港的第一家持牌交易所,早先的OSL集团曾隶属于香港壳王高振顺,更像是一家靠着炒作的壳公司,2023年初公司就意欲出售,直到2024年,成功被Bitget的母公司BGX7.1亿港币注资出售,也终于在2024年实现了盈利。

仔细梳理OSL集团的财报会发现,2024年,OSL集团数字资产市场业务收入为 2.83 亿港元,同比增长 73%,主要收入来自包括场外交易、询价交易(RFQ) 、交易所业务及托管服务;数字资产技术基础设施业务收入为9200万港元,同比大幅增长 415%,主要收入来源包括 SaaS 服务。而OSL的扭亏为盈,也是折射香港Web3发展现状的一面镜子,随着面向散户的虚拟货币交易所、比特币、以太坊的现货ETF,稳定币等各项业务在香港的有序推进,香港整个加密生态也愈发完善。

对于OSL来说,盈利的关键节点出现在哪里?从亏损到盈利,是否也预示着香港的Web3发展也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从“壳”公司到被Bitget母公司收购

根据腾讯《潜望》的报道,OSL在2023年春节开始在市场上寻找潜在买家收购。

OSL的前身是一个在2015年港股主板上市公司——品牌中国,这是一个主要从事广告营销等业务,为汽车及其他行业客户提供定制化广告及营销服务的公司。

2018年初,著名壳王通过其下公司East Harvest收购了品牌中国已发行股票的74.48%,成为了品牌中国的实控人,也是在这之后,OSL交易所在品牌中国内部成立,2019年,品牌中国更名为BC科技。

高振顺素有 “壳王” 之称,在香港资本市场以擅长低价收购业绩不佳的上市公司壳资源,再经资产重组获利而闻名。此前他已成功运作多起类似交易,如将文化中国(后更名为阿里影业)卖给阿里巴巴,助力后者布局文化产业领域,自己也从中获得了可观收益。

而收购品牌中国,随后在内部成立交易所,更名等一系列的举措,其实都是为了通过业务整合与战略调整,提升公司价值与市场影响力,待时机成熟时,通过股权转让或其他方式实现资本退出,以赚取丰厚利润。

随后OSL 于 2020 年 12 月 15 日获得香港证监会颁发的虚拟资产牌照,即第 1 类(证券交易)和第 7 类(提供自动化交易服务)受规管活动牌照,成为了香港的第一家持牌机构。

而结合 2021 年及 2022 年财报,BC 科技集团 2023 年初寻求出售 OSL 交易所或因数字资产业务收入从 2.78 亿港元骤降至 0.71 亿港元,交易盈利疲软且合规与技术投入高企(行政开支增至 5.74 亿港元),同时公司战略聚焦高增长的 SaaS 服务(收入增 197.3% 至 0.3 亿港元),加之加密市场低迷导致交易所估值承压,出售 OSL 可回笼资金缓解资产负债率(73.8%)并优化资源配置。

直到2023 年 11 月 14 日,Bitget的母公司BGX 宣布对 OSL 母公司 BC 科技集团进行战略投资,认购约 7.1 亿港元的新股,BGX 持股量达 29.97%,成为 OSL 第一大股东。长达近一年的寻求之旅终于画上了句号。这之后OSL交易所的母公司BC科技集团也更名为OSL集团。

彼时,Bitget 因无法满足香港严格的虚拟资产交易平台牌照审核要求,其为香港用户推出的BitgetX.hk平台于 2023 年 12 月 13 日起停止营运并永久退出香港市场。由于申请牌照成本高、进度慢且不确定性大 ,BGX 投资 OSL,借其已有的牌照及合规运营资格,来实现快速布局香港市场的目的,这也被视为 Bitget 在难以直接持牌情况下的 “曲线救国” 策略。

由亏转盈的关键节点——BGX7.1亿港币注资

而在接受了BGX的注资后,OSL的发展也确实迎来了巨大的变化。

BGX 于 2024 年 1 月完成 7.1 亿港元战略投资,此后公司业绩与业务结构得到了显著改善。财报显示,2024 年总收益同比增 78.6% 至 3.75 亿港元,从净亏损扭转为盈利 0.47 亿港元,经营现金流由净流出 6.86 亿港元转为净流入 3.79 亿港元,资产负债率从 72.6% 降至 31.1%,也正是得益于注资,公司的现金储备增至 6.35 亿港元。

在BGX注资之后,陆续引入多位具有加密货币及互联网金融行业丰富经验的人才,高振顺也从2024年8月正式卸任执行董事。

高层的大换血为OSL注入了活力,而实现扭亏转盈,更和公司战略的巨大转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聚焦核心业务,剥离非核心资产,如出售了上海憬威,彻底退出商业园区管理业务。加速聚焦数字资产交易与 SaaS 服务,前者收入达 2.63 亿港元(+81.6%),后者收入 0.92 亿港元(+415%)。全球化的步伐也在2024年加快,其借助注资资金收购日本持牌平台 OSL Japan、获取澳洲牌照。同时通过 BGX 资源拓展机构客户及零售市场,推动业务向技术输出与全球化持牌交易转型。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则是在2024年4月15日,OSL 与华夏基金(香港)、嘉实国际合作推出数字资产现货 ETF。此次的合作中,OSL 数字证券有限公司担任华夏基金(香港)、嘉实国际的虚拟资产交易和次托管合作伙伴,OSL提供区块链基础设施,支持投资者直接以虚拟资产参与投资,在交易和托管环节发挥关键作用。

到了2025年, OSL则是继续全球扩张,以及大力发展PayFi。收购Banxa,就是这一印证,Banxa 专注于支付技术研发,拥有支付网关和 API 接口等技术积累,其 B2B 支付解决方案可与 OSL 的加密交易平台形成互补,有助于 OSL 增强一站式服务能力。这也加速了OSL的全球化布局,OSL 此前已收购日本 CoinBest 和欧洲数字资产平台,此次收购 Banxa 填补了北美市场空白。Banxa 在欧洲、北美、澳大利亚等地开展业务,拥有广泛的市场覆盖范围。通过收购,OSL 形成了亚太、 欧洲 、北美三角布局。Banxa 持有 45 张国际许可证,这覆盖加拿大、立陶宛等关键市场。

从早期依赖交易手续费,到2024年财报显示其81.6%收入来自数字资产交易(主要是机构服务),415%增长的SaaS收入则来自技术输出。这种从"交易平台"向"基建服务商"的转型,恰恰也对应着香港监管框架下B端服务先行的特点。

香港开启Web3新阶段,但OSL之路却难复制

而OSL从深陷亏损泥潭、寻求出售,到在BGX注资后短短一年内实现扭亏为盈,并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和清晰的扩张蓝图,其蜕变之路绝非偶然也难以复制。

其蜕变之路深刻映射了香港Web3生态从政策酝酿、合规探索走向实质落地和初步繁荣的关键转折。OSL 2024年数字资产交易收入暴增81.6%和SaaS服务收入飙升415%,正是政策红利逐步释放的直接体现。

OSL早期的“壳公司”色彩浓厚,其价值很大程度上系于那张“香港首家持牌交易所”的牌照。而BGX入主后的业绩爆发,则证明其价值已从“牌照持有者”转向了“牌照价值的有效运营者和业务能力的构建者”。盈利来源于真实的交易量增长、SaaS服务收入和技术输出,加密行业业开始从单纯的“合规概念”走向实际的“业务落地”和“收入创造”。

纵观OSL这几年的历程,尤其是其在机构业务上的倾斜,可见OSL的发展战略已不再局限于做一个交易所。其业务版图清晰勾勒出“交易+托管+技术解决方案(SaaS)+支付(Banxa)+全球合规网络”的综合性Web3基础设施服务商轮廓。这反映了香港Web3生态的成熟度提升,参与者开始构建更复杂、更具协同效应的业务矩阵,以满足机构和高净值客户日益多元的需求。

OSL通过一系列收购和全球化的扩张或印证着香港的政策优势或许能使得更多的机构去参与全球Web3市场的竞争。而OSL从亏损到盈利也诠释了,在清晰的监管框架引导下,通过战略资本赋能、聚焦核心业务、剥离冗余负担、并积极进行全球合规扩张与生态合作,香港的持牌Web3机构完全有能力实现可持续的盈利增长。

而香港Web3发展已步入一个以实际业务落地、机构资金驱动、全球资源整合为特征的新阶段。在这一阶段里,竞争也会更加激烈,OSL的阶段性的盈利,是以7.1亿港元的入资为开端,以高层的大换血为发展的触角。成本高,是大资本的游戏。

在香港,当下已经有近五十家机构可以持牌提供虚拟资产交易服务,而并不都如BGX一样财大气粗,OSL先发制人,服务了大量的机构客户,而后来者们的想要在这个市场上再分到蛋糕,也不再容易。

本文由币圈网发布,不代表币圈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rcns.cn/news/jh2qq8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