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币圈新闻 > 新闻

人民币可否尝试惊险一跃

      当前人民币国际化水平——与中国经济全球影响力不相匹配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中国GDP规模为18.9万亿美元,排名第二,约占全球GDP的18%左右。但人民币在外汇交易、国际支付、贸易融资、储备货币等方面的国际占比远低于经济体量占比。

      图1经济体量与人民币功能占比(%)

      来源:BIS/SWIFT/IMF/WIND,中泰证券(6.400,-0.03,-0.47%)研究所

      注:交易占比为外汇交易双向占比

      外汇交易方面,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每三年发布一次的《Triennial Central Bank Survey(2022)》,2022年人民币交易占比7%,是第五大交易货币。

      图2主要货币在外汇交易中的占比(%)

      数据来源:BIS,中泰证券研究所

      国际支付方面,人民币支付结算比例估计在8%左右。根据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每月公布的数据,2025年5月人民币在国际支付中的占比仅为2.89%,降至第六大支付货币。最近一段时间,人民币的国际支付占比有所波动,从最高点4.7%(2024年7月)波动下降,特别是2025年3-5月出现了连续3个月下降,排名也从第四位下降至第六位,先后被日元和加元超过。

      图3主要货币在国际支付中的占比(%)

      数据来源:SWIFT,WIND,中泰证券研究所

      由于SWIFT仅统计其报文系统内的支付,而人民币国际支付不一定通过SWIFT系统,SWIFT数据可能对人民币的国际支付规模有所低估。低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货币互换协议;中国央行与境外央行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境外企业或个人可通过“本国银行——本国央行——中国人民银行——中资银行”的链条直接完成货币支付结算,无需依赖SWIFT。截至2025年5月末,人民银行已与32个国家(地区)的中央银行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额度总计4.46万亿元,未到期余额818亿元。

      二是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SWIFT是报文系统,传递支付指令(信息流),不涉及资金实头寸划转。而CIPS兼具报文传输和资金清算功能,其自建报文系统独立处理支付指令,无需SWIFT中转即可直接完成人民币跨境支付的资金划转(资金流)。CIPS上线以来,已累计处理各类支付业务金额约600万亿元;截至2025年5月末,CIPS系统参与者共1683家。

      图4 CIPS业务笔数及金额明显增长

      数据来源:WIND,中泰证券研究所

      不过人民币支付存在地域方面较为狭小的问题,即人民币国际支付主要发生在香港,占比超过7成。

      图5 24年末离岸市场人民币支付的地域份额

      数据来源:WIND,中泰证券研究所

      此外,近日人民银行推出了跨境支付通,将内地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与香港快速支付系统“转数快”连接,提供实时跨境支付服务,也不需要通过SWIFT报文系统。将货币互换协议、CIPS及与部分国家(地区)本地结算系统的结算数据等一并考虑在内,则实际人民币支付结算比例估计在8%左右(国际清算银行估算2024年占比为6.8%)。

      图6货币互换规模稳步扩大

      数据来源:WIND,中泰证券研究所

      注:货币互换规模为人民银行与其他国家(地区)签署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中约定的可使用的互换金额的上限总额。

      贸易融资方面,根据SWIFT数据,2024年末人民币在贸易融资中的占比为5.98%,是第三大贸易融资货币。

      图7主要货币在贸易融资中的占比(%)

      数据来源:WIND,中泰证券研究所

      储备货币方面,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官方外汇储备货币构成(COFER)》报告,全球币种确认外汇储备资产(又称为“已分配外汇储备资产”)中,人民币资产巅峰时期约为3372.6亿美元(2021年),占比仅为2.8%。而美元作为储备货币在全球的占比达到57.8%。截至2024年末,人民币资产约为2496.8亿美元,占比2.2%,是第六大储备货币。

      图8主要货币在官方储备中的占比(%)

      数据来源:IMF,中泰证券研究所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不难发现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确实在不断提高,但仍落后于我国GDP的增速。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国企业在海外经营业务的收入占比还比较低,缺乏大型的跨国企业;尽管商品出口的全球占比长期维持第一,但这与几百年前在银本位制下为了获取更多的白银而大量出口的动机是否有相似之处?

      中国外汇储备全球第一,出口额也是长期保持第一。出口顺差规模如此之大,可能与人民币没有成为全球的“硬通货”有关。如果能加速人民币国际化,使得人民币成为硬通货呢?可能会对企业的投资和居民消费行为带来较大影响。但人民币成为硬通货至少有利于中国经济更加开放、国内企业在全球投资更加便利、国内投资者资产配置组合更加合理,中国经济增长质量也会更高。

      人民币加速国际化——究竟将升值还是贬值?

      2025年之前,市场普遍预期人民币面临贬值压力。但特朗普上台之后主张美元贬值,且美元指数不断下行,人民币被动升值。那么,人民币的贬值预期是否合理呢?从过去35年看,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的货币对美元都是贬值的,且大部分发达经济体对美元也是贬值的。这容易给大家造成一种错觉,似乎发展中国家货币只有贬值一条路。但事实上我国2005年汇改后,人民币对美元连续九年升值。说明贬值或升值更多是由市场供需关系决定的。

      图91990年至今大部分国家货币对美元贬值

      数据来源:WIND,中泰证券研究所

      如果从市场汇率与购买力平价(PPP)汇率进行比较呢?市场汇率是由外汇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货币兑换比率,容易受到短期货币流动的影响;而PPP汇率是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相同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水平,计算出的货币兑换比率,旨在衡量货币的实际购买力。

      市场汇率选择对美元的双边汇率,PPP汇率使用IMF公布的数据,将人民币与英国、日本、瑞士、澳大利亚、俄罗斯、印度、巴西、印尼等主要经济体货币进行比较(美元=1)。比较2024年平均市场汇率与2024年PPP汇率、2025年当前时点市场汇率与2025年PPP汇率,发现:

      (1)人民币市场汇率存在低估,外汇交易中1美元能够兑换约7.2元人民币,但1美元只能购买3.5元人民币等值商品,从购买力的角度出发,人民币市场汇率应升值。(2)纵向比较,去年到今年一国市场汇率与PPP汇率比值总体处在相对稳定的水平(除俄罗斯由于去年汇率明显波动导致该比值出现较大变化,2024年卢布全年收盘价波动区间为83.5至113.5,波动率超过30%);(3)横向比较,各国市场汇率与PPP汇率比值存在明显差异。

      表1目前市场汇率与PPP汇率比较

      数据来源:wind,IMF,中泰证券研究所

      表22024年平均市场汇率与PPP汇率比较

      WIND,IMF,中泰证券研究所

      从购买力平价的角度看,人民币应该升值。但PPP低于市场汇率的不仅是中国,绝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PPP汇率都大幅低于市场汇率,难道所有发展中国家的货币都应该对美元升值?

      而且,我国的广义货币M2规模巨大,截至5月份,已经超过325万亿元人民币,接近美国、欧盟、日本三者的M2之和,确实有“大水漫灌”之嫌。故不少人担心一旦实现人民币完全国际化,则人民币有大幅贬值压力。

      为此,我们分析各国市场汇率与PPP汇率比值存在差异的原因。从定义上看,市场汇率与PPP汇率的差异本质上是“短期货币交易价格”与“长期购买力均衡”的区别,似应与一国货币的流动性相关。以下,将A和B两个指标进行对比(由于数据可得性,考察期为1998-2024年,1998年=1):

      A=一国2024年M2相对于1998年M2的倍数/美国2024年M2相对于1998年M2的倍数,用于衡量一国1998-2024年间流动性相对于美元流动性的增长情况;

      B=一国2024年PPP汇率相对于1998年PPP汇率的倍数,用于衡量一国1998-2024年间真实购买力增长情况;

      A/B=一国流动性相对于购买力的增长情况。

      计算可得,中国流动性增长是购买力的5.4倍,而俄罗斯为4倍、印度为2.3倍、巴西为1.6倍,澳大利亚、印尼、英国、瑞士、日本均为1左右或接近1的水平,中国的广义货币规模相对于购买力增长的幅度明显高于其他国家,也明显高于市场汇率与PPP汇率的比值。

      表3一国货币流动性相对于购买力增长

      来源:WIND,IMF,中泰证券研究所

      从上表中不难发现,发展中国家的A/B普遍比较高,发达国家的A/B则比较低。这是什么原因呢?尤其是中国,货币规模如此大,但物价水平却那么低。笔者曾在9年前发表过一篇《中国式货币创造与资产价格波动》,解释了该现象。并预言随着房地产长周期的下行,M2增速会放缓,货币创造能力也会减弱。因此,不能简单推导出M2越大,货币贬值压力越大的结论。正如CPI与M2也没有呈现正相关一样。

      而且,是否因为本币由于缺乏国际流动性,反而迫使M2规模不断扩大呢?如中国M2中的“外汇占款”比例较高,原因是出口顺差导致外汇流入中国,迫使央行被动吸纳外汇而投放基础货币。反过来,如果人民币完全国际化了,央行就没有必要增加外汇储备,相反可以减少外汇储备,使得M2总量或增速下降。

      换言之,如果扩大人民币的流通范围从国内到全球,那么,人民币由于流通范围扩大,其“估值”水平则进一步提高。例如2006年A股市场的股权分置改革,法人股实现全流通,其股价均大幅上涨。又如,在计划经济时代,全国粮票比地方粮票更值钱,尽管都可以换到同样的粮食,但全国粮票换粮更方便,因为流通范围广。

      经济学家Menzie Chinn和Hiro Ito在2006年编制了Chinn-Ito指数,并不断进行完善。该指数主要基于IMF的《汇兑安排与汇兑限制年报》(AREAER),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得到一国资本账户开放程度(衡量法规限制程度而非实际流动水平),得分越高,自由流通水平越高。目前,该指数更新至2022年,从资本账户开放程度看:美国、英国、瑞士、日本、澳大利亚>印尼>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这可以为上述“发展中国家汇率被低估”的解释提供依据。

      既然扩大本币在全球开放度和增强流通性可以让本币升值,那么,那么多发展中国家为何就不去推进本币全球化呢?这可以从风险溢价角度去分析。

      风险溢价=流动性溢价+信用溢价

      大部分中小发展中国家的货币信用较差(如政局不稳、经济波动大等因素),同时经济体量较小,故货币流动性较差,这就导致很多发展中国家货币的流动性溢价和信用溢价都比较高,故一个经济体货币的PPP汇率与市场汇率之差,其实就是风险溢价。汇率差越大,意味着风险溢价越高。

      因此,一国货币的全球流动性或信用度应该与其经济体量和全球金融及贸易中的地位相匹配,全球共有近200个国家和地区,能成为国际有影响力货币的应该不会超过20种。也就是说,尽管这些国家货币的PPP汇率水平超过长期市场汇率水平,但市场汇率水平却难以提升。

      但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GDP占全球接近18%,超过欧盟;出口额占全球比重14%,也是一骑绝尘,但人民币作为国际结算、支付、贸易融资和储备货币的份额均非常低,与经贸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此外,中国中央政府的杠杆率水平低、国有资产(包括土地、矿产、国企等资源)规模巨大,人民币信用度高,故人民币国际化的空间巨大,升值可期。

      当前人民币加速国际化——“惊险一跃”是否是好时机?

      从外部环境看,受对等关税、美丽大法案、地缘政治冲突等多重因素影响,当前美元信用明显走弱,为人民币加快国际化进程带来契机。

      美元指数波动下行。6月初美元指数一度跌至97.6,创2022年以来新低,较年初110以上的高点下跌超过10%。从衍生品市场中反映大型投机者看涨/看跌情绪的指标——洲际交易所(ICE)的非商业性持仓看,多头持仓减少、空头持仓增加,截至2025年6月10日,美元多头合约当周持仓1.7万张,较去年末持仓数量下降36%,市场对美元走势的判断不乐观。根据美银美林发布的6月全球与亚洲投资经理调查,目前对美元的低配比例已创近20年新低,59%的全球投资者预计美元在未来12个月内将走弱。

      图10美元指数下跌、多头减少

      数据来源:WIND,中泰证券研究所

      美国债务压力上升。2024年末,美国政府部门杠杆率达114%,联邦政府利息支出占经常性支出的比例高达16%。截至2025年5月末,美国国债规模超过36.2万亿美元,到期债务规模及借新还旧压力巨大。近年来,外国投资者持有美债比例明显下降,目前已低于25%。

      图11美国政府杠杆率上升、付息压力加大

      数据来源:WIND,中泰证券研究所

      图12美债规模上升、外国投资者占比下降

      数据来源:WIND,中泰证券研究所

      美元避险属性弱化。历史上,当市场恐慌情绪时,标普500波动率指数(VIX)上升,投资者转向美元进行避险,美元指数与VIX同步上升,2008年金融危机和2020年新冠疫情时期美元的避险特征明显。但是,最近一年来,VIX上升时美元指数依然下行,美元的避险资产属性存疑。

      图13美元的避险属性减弱

      数据来源:WIND,中泰证券研究所

      当前存在美元流动性过大(作为支付货币,美元占全球比重48.46%,作为储备货币,占全球57.8%)过大问题,而且目前锚定美元、美国短期债券及定期存单的稳定币规模又是全球最大,主要有USDT、USDC等,规模超过2千亿美元,占全球稳定币比重超过80%,导致美元流动性过大。毕竟美国的GDP占全球比重为26%。因此,配置过多的美元或美元资产,容易被美元信用绑架。换言之,过低的流动性容易导致汇率低估,过高的流动性则导致汇率高估,目前美元就属于汇率高估状态。

      从自身发展看,中国企业出海规模大幅上升,对人民币跨境收付、人民币融资需求等大幅增加,人民币的国际使用场景更加丰富,为人民币国际化带来巨大需求。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ODI)带动人民币“走出去”。2023年用于对外直接投资的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为2.6万亿元,尽管绝对规模不大,但增长势头良好,2017年以来年均复合增速达33.6%,增速快于同期用于货物贸易的人民币跨境收付。随着出海企业“对外投资——设备采购——生产经营——利润汇回”等链条打通,将进一步带动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人民币跨境收付。可与此互为印证的是,近年来,我国银行业对外资产中的人民币资产比重明显上升,从2015年末的8%上升至29%,而美元资产占比则由73%下降至51%。2024年末,我国银行业对外资产1.6万亿美元,其中存贷款资产占60%;存贷款中人民币资产占比达35%,高于整体对外资产中人民币资产占比。

      图14用于ODI的人民币跨境收付增长明显

      数据来源:WIND,中泰证券研究所

      跨境业务中人民币使用明显增加。根据人民银行发布的《2024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3年,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占同期本外币跨境收付金额的比例分别为24.8%、31.9%,2024年1-8月,上述比例分别为26.5%、31.8%;2023年,直接投资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合计为7.6万亿元。在跨境业务中增加人民币使用,有助于国内企业规避汇率风险,减轻货币错配影响,加深与其他国家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合作。

      人民币融资成本较低。由于美联储持续推迟降息步伐、人民银行保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取向,中美利差持续倒挂,人民币作为融资货币的作用增强,熊猫债发行规模明显上升。2024年共发行熊猫债109只、金额合计1948亿元,平均发行利率2.33%、创历史新低。截至2025年5月末,上海清算所托管的熊猫债合计3224亿元。

      图15中美利差倒挂增加熊猫债吸引力

      数据来源:WIND,中泰证券研究所

      当前数字货币风起云涌,最近全球又掀起稳定币浪潮。稳定币有利于提高对应货币的流动性,货币的供给将大幅增加。因此,在商业机构纷纷发行稳定币的浪潮下,全球货币体系面临重构的机会,我国应该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大幅提升人民币在国际支付、结算、融资和储备中的比重。

      加快人民币汇改步伐的框架性建议一是进一步扩大资本账户开放度。

      IMF在2024年《第四条款磋商报告》中指出,“中国当局通过放宽资本流动和简化外资投资程序,提升了人民币资产的可获得性”。建议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进一步优化合格境外投资者管理制度和准入服务,构建统一的申请审批框架,适当“加宽”或“打通”上述各类跨境管道,试点境外投资者通过单一账户实现对各类跨境互联互通机制的投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进一步推动资本市场高水平开放。近年来,随着沪深港通、债券通、互换通、跨境理财通等互联互通渠道相继开通并优化,银行间市场直接投资、QFII/RQFII 制度等限制不断放开,金融市场“管道式开放”与“制度型开放”共同推进,境外投资者持有在岸人民币资产的途径更加多元、手续更加便利。

      同时,丰富风险管理和对冲工具,有序放开境外投资者参与期权期货等衍生品市场的限制。提高对全球优质资产的配置比例。

      对国内投资者而言,不妨进一步扩大允许其投资的范围。从过去10年的全球主要股指的收益情况看,沪深300指数(3942.7620,6.68,0.17%)年均回报率1.1%,明显低于标普500(11.1%)、印度NIFTY50(11.1%)、日经225(8.6%)、德国DAX(7.3%)。若要更好实现资产保值增值,应该将资金配置到全球投资回报率高的地方。

      比如,全球最大养老金——日本政府养老投资基金(GPIF)近年来持续增加海外资产配置比例,目前国内股票、外国股票、国内债券和外国债券各占25%,截至2024年末,GPIF管理资产规模258.69万亿日元(约合1.73万亿美元),其中美国是最大的海外资产目的地,配置于美国的资产占比近30%。

      对比我国的情况,截至5月末,我国QDII投资额度仅1677.89亿美元,其中保险类仅约400亿美元;保险资管业协会调研数据显示,2024年末保险业境外投资占行业总资产比例仅1.59%。为进一步提高保险资金投资回报率,建议扩大资本账户开放,允许险资适度增配海外优质资产。

      图16 过去10年主要股指年度涨跌幅(%)

      (3)由此,推算2024年个人购汇规模约6000亿美元。目前的外汇管理规定限定个人年度便利化购汇额度上限为等值5万美元,可见上述金额远小于全国居民总额度上限,进一步放宽上限似不会引发过多的汇兑增长。当然,这里可能涉及贫富差距的问题,比如富裕人群具有更多换汇意愿,需要统筹考虑外币计价资产配置的“可行性”、“完成度”与人民币稳定偏强预期下持币“经济账”间的权衡取舍。

      三是研究推动人民币稳定币立法。

      近日,美国参议院通过《GENIUS法案》、香港立法会通过《稳定币条例》,虽然两者在发行主体、监管要求、创新包容度上有所差别,但也都反映出对稳定币发展和合规运营的高度重视。稳定币的核心意义不在于取代法币,而在于为法币提供一种数字化的、高效的跨境流通方式,稳定币的作用是扩大挂钩货币的流动性,有助于加强挂钩货币在国际货币地位。

      因此,可顺应国际发展趋势,研究在一定范围内(如离岸、自贸区等)、一定的业务场景内(如“一带一路”跨境贸易、大宗商品人民币结算等)试点人民币稳定币,并逐步完善相关监管制度并逐步上升为法律,按照“相同活动、相同风险、相同监管”原则,明确稳定币的类货币或类证券属性,制定人民币储备资产标准,引导稳定币规范发展,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和非法金融活动风险。

      四是央行应逐步减持美元及美元资产(如美债等)、继续增持黄金,并建议增持全球低估值的优质权益资产。

      基于美元被高估(流动性过高导致流动性溢价过低,且美元信用存在下行趋势,如国际评级机构穆迪近期也下调了对美国主权信用评级),美债余额过大,作为外汇储备全球第一的中国,应该未雨绸缪,继续增持黄金,同时考虑增持全球低估值的优质权益资产,如港股目前的整体估值水平在全球主流股市中最低。

      而且,增持黄金有利于提升人民币信用,降低信用溢价。截至2025年5月末,我国目前央行的黄金储备规模为7383万盎司,而外汇储备高达3.29万亿美元。相比之下,美联储的黄金储备高达2.62亿盎司,其外汇储备只有区区298亿美元。

      图17 我国黄金储备占GDP的比重偏低

      图18 人民币贬值导致我国难入高收入门槛

      来源:世界银行,WIND,中泰证券研究所

      本文由币圈网发布,不代表币圈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rcns.cn/news/sn4ofda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