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币圈新闻 > 新闻

渣打入局 加密破圈

2020 年这么说,结果是 MicroStrategy 闯入了镜头; 2021 年还这么说,却发现机构只玩 ETF,交易还是在 Coinbase 上完成。 现在,渣打做了一件以前没人做的事:把加密资产纳入银行账户体系。 它的影响有三层:

对传统金融机构:把 BTC、ETH 变成「合规资产」 ,现在最大的变化是:BTC 可以被「合法入账」了。 过去,即便是大型机构想配置一点 BTC,都得绕道: 用 ETF?买灰度 GBTC?通过离岸基金?

这些操作不但流程复杂,还有巨大的流动性折扣。更别说还要合规托管、报备、审计。 但现在,渣打说:机构啊,尔等可以在我这开户了啊,你的 BTC 会在合规监管下被托管、清算、报价,跟你买一张债券一样自然啊。 从此,加密资产第一次拥有了「主流金融产品」的入场券。 对加密行业:也弱化了最大「痛点」——信任。

这次的重点不在于「某个机构买了几千万的 BTC」,这种事以前也发生过。 真正不同的是,从现在起,BTC 可以作为一个合规的投资标的,堂而皇之地出现在策略模型里,写进资产配置报告,进审计,进季度风控表。 它不再是「买一点试试」的另类仓位,而是可以系统性纳入管理逻辑的正式资产。 这个,才叫入场。 而且,我们都知道,大机构和主权国家要配置加密资产,可不会像散户那样,兴冲冲冲上交易所下单买币。 他们要买 BTC,买的是体量,是合规,是稳准狠,动辄几千万、几亿美金的单子,一不小心就把市场拉爆。 所以,他们通常走的是场外交易(OTC)这条路,这是一种「不惊动市场」的地下通道——价格谈好,数量锁定,不在公开市场掀波澜。 交易对手可能是专业做市商,也可能是矿场、基金,甚至是加密券商旗下专门的机构部,比如 Coinbase Prime、Gemini Pro。这样做的好处是清清楚楚,滑点小、速度快、也没人盯着盘口看你大手笔进出。 而为了把这套流程做得更像传统金融,他们往往还会接入加密的「大宗经纪服务」——就是所谓的 Prime Brokerage。 这不是个新概念,华尔街几十年前就在用。它的好处是把交易、清算、托管、借贷、数据服务打包成一整套。 你只管决定买不买,剩下的事有人帮你打理得妥妥的。 当然,如果你是主权基金,或者背后要对审计、合规负责,那就更不会直接碰币。很多时候他们选的是「绕远路」——比如买现货 BTC ETF。 或者在传统证券交易所上买个份额,背后由托管机构实实在在地持币,自己只是持有一张票。 这张票跟币的价格挂钩,但不用操心钱包、私钥、KYC、洗钱条例这一堆事。该怎么做审计、怎么走审批流程,都已经走过无数遍了。 他们买的是 BTC 没错,但走的,是他们熟悉的系统。那是一套不靠 FOMO 靠制度的游戏规则。

说得远了,回来接着说第二层影响: 监管与政策方向上,这是一场政策试探的胜利。 这件事的背后,其实是对现有政策口径的一次「压力测试」。 渣打能这么干,背后一定和 FCA、新加坡 MAS 等一系列合规机构有沟通。

一旦这件事没有遭到封杀,那么它就成了现实意义上的「破局」。

也就是说,这一次不是某个银行「偷偷做了加密业务」,而是监管已经在放行了。 这才是大事。

最后,这事的长期影响:不仅是牛市催化剂,更是游戏玩法改写。 真的,不要把它当成一则「银行买币」的新闻。 它其实是金融体系底层叙事的剧烈扭转。

DeFi 和 TradFi,第一次坐到一张牌桌上了。 趋势的发展正在扭转整个行业的看法:大家最初都以为,Web3 世界是一个「替代性世界」,要革的是银行的命。 但现在看来,它更像一个平行世界,而这两个世界,正通过渣打,开始产生「接口」: TradFi 有清算、托管、反洗钱、风控机制; DeFi 有去信任、透明、流动性设计、可编程性。

过去两者互不相认,现在,接口开始对接。 而这种融合,会诞生很多「不可预料」的新产品:比如链上债券、程序化对冲的加密结构性票据、DeFi 模块化银行服务等等。 而往后,机构认知会彻底改变对 BTC/ETH 的「定性」 BTC 和 ETH 不应该再被定义为「投机资产」了。 你可以不买,但你不能不解释为啥不买。 因为它们会进入银行的「策略部门会议」、资产管理公司的「年度配置权重模型」、养老金的「另类资产篮子」。 就像 20 年前,没人敢配中国 A 股,10 年前,没人配 BTC。 现在,它正式进来了,而且是银行带头。 我们会看到更多机构在未来 12 个月内上线类似服务,而 BTC 和 ETH 会成为新一代的「类黄金 + 科技股」,这种都不叫预测,甚至都是很保守的看法。

渣打是开始,不是高潮,别太兴奋。 这只是开胃菜,真正的高潮在后面。 我们真正应该盯住的是两个问题: 谁会是下一个? 摩根大通、花旗、汇丰、法巴?它们敢不敢接下一棒?

这套服务会不会拓展到「更广的链上资产」? 渣打目前只支持 BTC 和 ETH,但如果这事稳住了,下一步会是啥?你们自己琢磨。

那时候,加密资产真正进入「结构化产品时代」,Web3 的金融基础设施进一步有了大的改观。 这一刻的意义,不是一个传统银行终于承认了 BTC 的地位。 而是一个现实:BTC 和 ETH 已经变成了现代金融的组成部分。 别小看这一小步,这一下子,说不定不亚于阿姆斯特朗的那一小步。 这是一个旧世界对新秩序的承认,是一次现实主义的投降,也是一次格局的扩容。 过去我们说「币圈是银行的平替」,现在要改口了——银行开始做币圈的业务。

加密逐渐不再需要「地下革命」,它要和平地进来。 你问,机构什么时候入场? 他们已经在场。 你问,那 Coinbase 怎么办?我估计它得选边站了——是做未来银行的管道,还是继续扛着「去中心化」的旗,跟传统金融比气场。 你说,普通人怎么办?普通人就别只看涨跌。这不是资产涨了,而是结构在变。从钱包到治理,从交易到托管,渣打这一步,不只是银行在发力——是整个旧金融系统,开始给新世界留位置了。 OK,喘口气,在我尽可能客观的描述完渣打事件后,其实我最想说的还是: 哪怕渣打入局,哪怕贝莱德高举 ETF 大旗,哪怕主流金融终于愿意把 BTC 写进季度报表,我们都得承认:这远远不等于加密的终点到了,跟主流社会彻底融合了。

相反,它更像是一种分流的开始。

一部分人,走进了更舒适的界面、更稳定的合规产品、更熟悉的资产配置模型中去; 而另一部分人,依旧愿意守着冷钱包,盯着链上地址,用自己的私钥捍卫资产主权。

他们知道,金融系统再怎么拥抱加密,也不会替你保管自由。

他们更懂得:真正的去中心化,不在菜单里,而在行为里。

只要还有人选择自己保管资产、自己判断风险、自己写入地址并签名确认,BTC 的内核精神就还在蔓延。

永远有人,把自由当成习惯,而不是服务。

本文由币圈网发布,不代表币圈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rcns.cn/news/3ng5ocpm.html